查看原文
其他

粤港澳大湾区主攻方向确定了!科创行动五年计划即将发布实施

深圳梦 2019-10-07
深圳梦 按

近日,广东省科技厅正在联合香港、澳门组织编制《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该计划有望近期发布并实施。值得注意的是,广东省省长马兴瑞4月9日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粤港澳大湾区”分论坛时表示,与东京、纽约、旧金山三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差距最大,这也是未来的主攻方向。另外,港澳特首频访珠三角 大湾区交通、科创合作有望提速。作为主攻方向,相当于先锋队,最快将早于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发布,值得期待。



原标题:粤港澳大湾区科创行动五年计划有望近期实施


中新网广州7月27日电 (记者 程景伟)记者27日从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对广东省政协提案委员会作出的提案答复中获悉,目前,广东省科技厅正在联合香港、澳门组织编制《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该计划有望近期发布并实施。


广东省科技厅在提案答复中称,在推进重点技术领域联合创新行动中,广东将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等在内的先进制造业,海洋生物医药、现代中医药在内的现代生物医药产业等重点领域,依托国家、粤港澳三地的重大科技项目实施以及粤港、粤澳联合创新资助计划,通过多边或双边合作,联合开展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创新平台共建、协同推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应用,有力推动粤港澳三地产学研深入融合。


据介绍,广东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等正推进联合制定并发布广东省级财政科研经费跨境港澳使用的相关管理办法,实现粤港澳资金跨境流动。实现港澳高校和科研机构可通过竞争择优,以多种方式参与广东省财政科技计划项目,并获得项目经费资助。对于互相开放申报的科技计划(基金、专项),粤港澳三地的高校、科研机构可以按照指南要求牵头或参与申报项目,企业可以参与合作申报。


广东省政协提案委在提案中建议,允许珠三角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连接港澳的科研专用数据通道,在广东自贸区内建立服务粤港澳三地的跨境数据中心。


广东省科技厅对此回应称,这对于促进粤港澳科技创新要素便捷流动具有重要基础性作用,广东拟在下一轮粤港、粤澳合作联席会议上将其列为重要议题加强磋商研究,争取早日建成服务粤港澳三地的跨境数据中心。(完)



马兴瑞:科技创新是粤港澳大湾区未来主攻方向


【马兴瑞: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很快出台,有信心打造成世界级湾区】广东省省长马兴瑞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很快就要出台,我们完全有条件有信心把它打造成世界级的湾区。纳入大湾区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珠三角的9个市的经济总量接近纽约湾区,拥有16家世界500强企业,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潜力巨大,实力丰厚,前景无限。

广东省省长马兴瑞4月9日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粤港澳大湾区”分论坛时表示,与东京、纽约、旧金山三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差距最大,这也是未来的主攻方向。 

马兴瑞说,基础设施的互利合作是可以做到的,人流物流的便捷流动也能够突破,但如果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如果赶不上东京和纽约,我觉得这个大湾区就很难可持续地提高竞争力。 

据悉,在很快就要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中,三地携手共同打造国际科创中心确实将被摆在重要位置。 

广东省发改委主任何宁卡在今年广东省两会期间透露,广东正在配合国家发改委组织编制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实施方案,加快建设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将其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主要承载区。 

然后,进一步完善与香港、澳门的合作机制,促进广深科创走廊市场的优势跟港澳科研信息的优势互补,同时,加强重大区域创新合作平台的建设,推进南沙、前海、横琴以及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中山澳门开发粤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等重要的粤港澳合作平台建设。 

马兴瑞还表示,香港和澳门有一大批科学家,有很好的原始创新的能力,在特有的条件下配置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也是在大湾区里最强的,而珠三角地区在把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上,是世界几大湾区中优势较大的。 

“未来我们要把科技、产业创新在世界上立起来,绝对是重中之重。所以我们现在要把香港、澳门、广州、深圳打造成一个综合的、世界级的科技创新中心,或者是一个科技创新的圆环。”马兴瑞说。

香港酝酿出台法案为研发企业减税 

加快打造国际科创中心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香港的科技创新发展正在翻开新的篇章。

  7月20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到访深圳,参观当地科技企业,并与深圳市市长陈如桂会面。林郑月娥透露,目前落马洲河套地区港深科技创新园已完成规划程序,进展顺利,还将拿到7亿港元帮助开展前期工作。林郑月娥强调,将争取在2021年初将园区首块土地用来建设研发中心等工程。

  而林郑月娥在17日召开的“福布斯30岁以下精英亚洲峰会”与福布斯媒体内容总监Randall Lane 的对话中也表示,香港未来将着重从医疗、人工智能、金融、智慧城市等四方面发展科技,向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迈进,为全亚洲年轻的科技创新创业者提供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

  受访人士指出,香港拥有众多一流人才、科研机构和科研成果,完善的法律及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及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水平智力支持,加上信息流通自由,发展科创的配套条件可谓得天独厚。但受制于土地不足、市场狭小、生产链不完善等问题,导致香港科研成果的转化较难、孵化培育科技类初创企业动力不足。借助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升级为国家战略的东风,香港有机会将自身的优势产业落户大湾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与大湾区内其它城市资源互补,在全面提升本土科创水平、加速科技产业发展的同时,将自身科技创新力量纳入到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实力之中。

  港府减税助力科创

  香港的低税率和简单税制是这里多年来被广大创业者、投资者青睐的原因。林郑月娥在17日的对话中指出,要培养年轻人具备企业家精神及创造力,政府认为减税是必要措施,因此今年4月起,香港实行两级制利得税率,降低法团及非法团业务首200万港元应评税利润的税率,分别为8.25%和7.5%(有别于以往的16%及15%)。

  此外她还透露,政府即将出台相关法案为从事研究与开发的企业提供更多的税务减免,目前法案正在立法会审批过程中,法案实行后,企业用于研究与开发的支出将有机会获得大幅度的税收减免。(第一笔200万港元减免300%,剩余金额减免200%)

  香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邱腾华在出席17日的峰会时公布,在港初创公司去年同比增长16%,现时有逾2200间初创企业驻扎在港,“香港提供绝对的营商优势,包括优良的地理位置、自由的经济、公平的营商环境等,香港政府亦会以减税等措施支持初创企业,吸引更多公司选择在香港发展。”他表示。

  但近年来,香港本地研发总开支占地区GDP的比重始终徘徊于0.73%左右,同新加坡、韩国、中国内地相比,特区政府对于科研的投入仍然较少。为此,特区政府已提出五年内将科研投入占GDP比重升至1.5%,以及新增500亿港元发展创科产业等。

  “香港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科研环境,在这里无论是人才,还是技术设备都是全球顶尖水平。”7月17日,香港本土首家被投资的技术驱动型公司有光科技CEO温豪夫博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有光科技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主要方向为方言的处理及分析,现在推出的人工智能客服录音质量检测系统,能够帮助企业自动识别、分析、检测数量众多的对话录音数据。温豪夫介绍,有光科技整个团队都是技术和科研背景出身,大部分来自香港大学,而香港大学也为公司早期的实验和理论研究提供了完善的设备和条件。成立不足3年的有光科技,现在已经拥有了包括香港电力公司以及内地和印尼等地的6家大型机构客户。

  “感觉近几年来香港对科技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愿意从事到科研创新的产业中来,相信会有更多像我们一样的技术型驱动公司在这里得到更好的发展。”温豪夫表示。

  加强与深圳全面合作

  7月17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目前广东省正在配合国家发改委组织编制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实施方案,加快建设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将其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主要承载区。“科技创新”成为深港合作项目清单中最核心的“标签”。

  “今年香港特区政府已在财政预算案中预留500多亿港元支援创科发展,其中的200亿港元将专门用于落马洲河套地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的基建和首期工程。我相信,未来几年香港和深圳的创新科技合作将会大步向前走。”在7月5日举行的“2018前海合作论坛”上,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透露。

  在20日的到访深圳期间,林郑月娥实地考察了深港国际中心项目的规划建设情况。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位于龙岗大运新城的深港国际中心将从科创教育改进、科创人才培养等方面打造深港两地人才聚集区,推动香港资本、市场和管理优势,与深圳区位、政策和成本优势相结合,打造粤港合作示范区。其中,深港青年创业合作中心将成为深港国际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配套科技创新体验中心、粤港澳直通车服务中心和国际社团交往中心等设施,搭建深港两地创新合作重要服务平台。目前,深港国际中心已于今年3月举行开工奠基仪式,目前正按计划推进中,将于年内实现开工建设。

  林郑月娥在访问过程中表示,深港两地要发挥优势互补,加强合作,深港国际中心将成为粤港合作标杆项目,将成为香港产业创新落地深圳的重要平台。

  根据深圳市政府的公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底,香港高校已在深设立72个科研机构,联合培养人才9211名,转化成果及技术服务269项。

  7月17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研究院副院长丁宁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近段时间来香港高校与深圳的产业合作越发密切,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催生了大疆创新、商汤科技等一大批独角兽企业。而就在今年6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与腾讯AI Lab机器智能联合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京东集团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也相继成立。

  丁宁指出,香港高校的科研资源可以通过在深圳联合实验室的方式与龙头企业的产业需求直接对接,而这些企业也能为实验室提供充足的资金、研发设备方面的支援,是大湾区框架下“香港研发-内地转化”的崭新尝试,相信未来能在产学研结合方面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温豪夫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香港市场过于狭小,目前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的速度相对较低,因此有光科技正在考虑在深圳或珠海设立新的研发中心,搭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快车”将自身的科研成果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今年6月底,深圳市政府出台的《深圳市“深港创新圈”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扩大了“深港创新圈”计划项目类别,且新增类别允许资助资金跨境使用,以促进科研资金便利流动,旨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产学研加速融合。“这对我们这些科创企业来说是非常重大的利好消息。”温豪夫表示,“希望未来香港和深圳能有更加紧密的合作,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能进一步无缝对接流通,届时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全国乃至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高地。”

港澳特首频访珠三角 

大湾区交通、科创合作有望提速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戴春晨 实习生 刘嘉欣 深圳、广州报道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在即,香港与澳门的官员加快踏出北上珠三角的脚步。

    7月10日,澳门特首崔世安在惠州结束他近期对珠三角城市的访问。在过去约一个月时间,崔世安率领的澳门特区政府代表团,就粤港澳大湾区合作事宜,先后分三次赴珠三角城市交流,至惠州已完成珠三角九座城市全覆盖。

    而在崔世安北上交流之前,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已经抢先一步。自2017年8月至2018年5月,林郑月娥率领的香港特区政府代表团,先后实地考察、访问了深圳、中山、珠海、惠州、广州等城市,其行程已覆盖珠三角过半区域。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两位特首在珠三角城市所考察的企业、项目不仅部分重合,而且在与珠三角城市官员会谈的议题上高度重合。在不同城市的访问行程中,港澳特首不约而同提及大湾区内部互联互通,港澳科创孵化与产业合作等议题。在去年7月1日签署的《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也是粤港澳三地政府达成共识的几个重点。

    值得注意的是,中山近日落地的两个港资生物制药项目,即是林郑月娥数月前与中山市政府会谈的成果。

    这显然能够为《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的出台实施铺路。市场分析认为,香港、澳门与广东在产业结构上存在互补,香港、澳门的科研资源、现代服务业有望在制造能力和消费市场巨大的珠三角地区找到广阔的发展空间。

    交通网络“打补丁”

    尽管考察时间不一样,但香港与澳门的特首却如同有默契一般聚焦到相同的议题。

    首先受到关注的是粤港澳大湾区内部的互联互通问题。

    在惠州考察时,林郑月娥在与当地官员会谈时多次问及交通问题,包括经惠州的厦深高铁延长接驳港铁,厦深高铁“一票难求”如何解决以及惠州开通至香港的游艇等问题。

    在与东莞方面会谈时,崔世安关注的是澳门如何加强与隔珠江口相望的东莞的交通联系。他提到,珠三角很多城市与澳门都有海上航线,东莞与澳门开拓海上航线,有望减轻陆路交通压力,相关部门可以认真研究。

    而行程中的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必看”点,更是显示港澳特区政府对“互联互通”的期待。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内部的立体交通网络不断加密。目前,港珠澳大桥已具备通车条件。加上正在推进的虎门二桥和深中通道,珠江东西两岸被伶仃洋隔绝的局面,有望得到明显改善。而从南北走向看,外界翘首期盼的广深港高铁已经进入试运营阶段,一条高铁串起粤港澳大湾区的三大核心城市。

    目前,港珠澳大桥和广深港高铁,开通已只是时间的问题。根据已披露的计划,虎门二桥和深中通道,将分别在2019年上半年与2024年建成通车。港珠澳大桥运行后,人们从香港到珠海将从约4小时的陆路或1个多小时的海路,缩短为20到30分钟的车程;深中通道则使深圳到中山的车程从约2小时大幅缩短至20分钟。广深港高铁的开通,更是将广州、深圳、香港三座“超级城市”纳入50分钟的通勤时间之内。

    这四项堪称构成粤港澳大湾区交通网络“骨干”的重磅工程。从设计的速度看,一旦这些工程全部投入运营,环绕珠江口的主要城市,包括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珠海、中山、东莞、佛山,将进入“一小时生活圈”。

    香港经济学者、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梁海明表示,港澳特首访问珠三角城市,对了解对方市场需求和合作空间很有助益,而交通的联通能够更好推动这种“兄弟”之间的“走动”。

    不过,“一小时经济圈”某种程度只是理论上的想象。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接驳、主城区交通的拥堵、类似林郑月娥提及的“一票难求”难题,都将使得实际的通勤速度受到明显拖累。

    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程度、城市区位与政策执行的差异,香港、澳门与珠三角九座城市的交通通达程度参差不齐。目前,较为通达的是相互毗邻的两对城市——香港与深圳,澳门与珠海。其中,珠海的横琴新区还可以通行澳门的单牌车。但珠三角地区其余城市,尤其是惠州、江门、肇庆等距离更偏远的城市,与港澳之间的通勤并不容易。

    在广州早前的一场大湾区主题论坛中,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李铁就指出惠州与香港的通勤难题。他认为,与世界知名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的差距在于市郊铁路。

    这也意味着,在交通“骨架”搭建的同时,港澳与珠三角地区之间有就通勤问题“打补丁”的必要。两位特首在行程中关注的不只有港珠澳大桥的“大势”,还有解决拥堵、买票等“细节”问题。

    林郑月娥关注的通勤问题已有初步解决方案。广东省发展改革委日前透露,除厦深高铁网,未来有望建立另一条深惠汕高铁;同时,指出深港惠开通“水上穿梭巴士”。

    “要注意粤港澳大湾区同样是推动区域内居民之间交流的战略,在交通硬件基础上要推动政策的突破,推动人员的便捷流动。”梁海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拓宽科创合作空间

    港澳特首对“路通”的关注,自然有对“财通”的愿景。对香港和澳门来说,科创、产业的合作是“财通”的坦途。

    在珠三角城市的考察路线图中,有两类“地标”似乎成了林郑月娥和崔世安的“必经之路”。这两类“地标”,一类是当地设立的粤港(澳)青年创业孵化器,另外一类则是当地政府面向香港和澳门设立的产业合作园区。例如,林郑月娥考察了深圳的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崔世安则考察了珠海的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这两座孵化器如今已是广东自贸试验区助推港澳青年北上创业的“王牌”。

    甚至在中山的考察中,林郑月娥与崔世安的“意图”几乎惊人一致。两人不仅同时提到希望香港或澳门的科研资源能在中山“孵化”,而且都指向了同一领域——健康医药产业。不仅如此,林郑月娥和崔世安都考察了位于中山市火炬开发区的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香港、澳门均在健康医药领域拥有优势,其中澳门以中医药产业为特色。包括中山在内,珠三角地区的许多企业均保持着与香港、澳门的企业、实验室的联系。

    这种联系主要呈现“香港研发-珠三角孵化”的方式。这种模式的形成源于如今港澳与珠三角互补的产业结构。

    中山大学穗港澳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张光南表示,香港、澳门强于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珠三角地区则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广阔的市场,两者可以结合起来。

    在港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说,香港缺乏科技转化足够的市场需求。在香港做科技孵化的同时,珠三角地区目前经济发展很快,科技转化的需求强烈。这形成双方合作基础。

    从近期访问的情况看,科研实力更胜一筹的香港能谈、能做的明显比澳门更多。其中的一个方向,便是推动香港的高校在珠三角地区落地,以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合作。在前述行程中,林郑月娥“一口气”谈定了多所香港高校在珠三角城市开设实验室乃至举办分校区的合作事宜。

    这包括在惠州潼湖开建规模上千亩的香港城市大学校区;广东药科大学、香港大学与中山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和生物医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分室。

    值得注意的是,在林郑月娥考察仅两个多月后,7月6日,广东药科大学-香港大学创新平台、香港大学生物医药技术国家实验室伙伴实验室广东药科大学分实验室即完成揭牌。

    梁海明还指出,港澳特区政府与珠三角城市政府间的交流要注重具体的市场情况。粤港澳合作已有三四十年,港澳与珠三角之间知根知底,如果“青梅竹马”都没有“恋爱”,那么应该是有市场的原因,切忌强推“父母之命”,以免“强扭的瓜不甜”。港澳与珠三角的政府需要做的是把环境做好,给两方面的企业合作提供更好的空间。


携手港澳加快推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 

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来源:南方网

    ■划重点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谋划、拍板决策、见证推动的重大发展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大机遇,携手港澳加快推进相关工作,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要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重点,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深化粤港澳协同发展、互利共赢,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率先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集中作答

    省环保厅

    推动共建环境最优的粤港澳大湾区

    省环境保护厅厅长鲁修禄表示,粤港澳大湾区不但要打造成产业结构优化、创新发展的区域,也要打造成生态环保最优的湾区,增强环境发展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他表示,过去十多年来广东与香港、澳门等地在污染联防联控、环境信息共享等方面开展了密切而有效的合作。当前,广东正把生态环境保护科研合作放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视野下进行谋划,发挥省部合作共建珠三角绿色发展示范区的优势,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的绿色发展工作机制。更好地依靠环保部、科技部的支持,推动广东率先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支持粤港澳大湾区环境实验室的发展,组织开展臭氧与PM2.5协同治理等重点环境治理技术攻关,提高环境治理的针对性和精细化。

    鲁修禄透露,今后三地将进一步强化合作,加强三地在环境保护目标、规划、计划、行动的协同性,更好地实施区域污染联防联控;加强环境信息交流和数据共享,更好地推升环境管理水平;加强港口环境管理,让港口产业与城市环境更好地协调发展。

    省港澳办

    “五个协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省港澳办党组书记、主任廖京山表示,当前要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的契机,面向港澳、依托港澳,突出重点,深化合作,以“五个协同”为重要抓手,全力以赴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工作。他介绍,一是推动机制协同。依托粤港、粤澳合作联席会议机制,推动合作机制创新,探索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协同机制。二是推动产业协同。着力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湾区在全球的竞争力。三是推动政策协同。携手港澳推动政策创新,出台进一步便利港澳企业及居民在湾区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四是推动营商环境协同。对标“国际一流”、“世界级”湾区,打造对接国际的营商环境,加大对港澳服务领域开放力度。五是推动人才资源协同。加强与港澳人才政策对接,创新“候鸟型”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推动简化内地科研人才赴港澳的管理。

    廖京山表示,省港澳办将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精神,抓住关键重点,集中用力,务实奋斗,把“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要求落到实处,努力开创粤港澳合作的新局面。

    珠海市

    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新引擎

    珠海市委书记郭永航表示,珠海将抢抓机遇,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新引擎,成为令人向往、独具特色的大湾区魅力之城,为维护港澳长期繁荣稳定、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作出贡献。

    他介绍,一是构建综合立体交通大网络,以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为纽带,高效串联空港、海港、口岸、园区等关键节点,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二是打造“一国两制”制度结合部,制定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在珠工作、生活的政策措施;三是建设国际创新成果转化地、国际高端人才集聚区,借助港澳集聚国际高端创新资源,深度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四是建设全球前沿产业“独角兽”超级总部基地,实施“十百千企业腾飞行动”“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等计划,大力营造服务效率最高、管理最规范、综合成本最低的营商环境;五是携手澳门建设区域特色金融中心,大力发展跨境金融、科技金融、商贸金融等特色金融,支持区块链、金融云、金融AI、金融大数据运用等金融科技企业在珠海聚集发展;六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门户城市,协同湾区城市共建城市绿色智慧、交通快捷高效、公共服务优质便利、生态环境优美宜居的粤港澳都市生活圈。

    东莞市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

    东莞市委书记梁维东表示,东莞将把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举全市之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

    他介绍,一是依托中国散裂中子源建设大科学装置集群,以国际化高标准,将中子科学城打造成大科学装置集聚之城、原始创新策源之城、顶尖科学家荟萃之城,增强对高端创新资源的集聚和承载能力;二是打造包括松山湖、滨海湾新区在内的全面开放的高端创新平台和载体,推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科技资源、产业资源、社会资源深度融合,建设一批与创新更加紧密结合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加速释放创新潜能;三是打造具有全球吸引力的高品质国际社区和宜居环境,加快与湾区城市在基础设施、公共交通体系和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共建互融,创新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服务管理机制,积极推动湾区创新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和集聚。

    “我们将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和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大力优化和拓展城市空间,掀起新一轮产业招商的热潮,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为企业来莞投资兴业提供坚强的发展支撑。”梁维东说。

    中山市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一极

    中山市委书记陈旭东表示,中山将立足省委赋予中山“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支撑点、沿海经济带枢纽城市、粤港澳大湾区重要一极”新的战略定位,充分发挥大湾区几何中心的区位优势,结合产业发展的现状及要素禀赋,坚持错位发展、互补发展、融合发展,加强与周边兄弟城市产业合作、协同创新和技术交流,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湾区产业体系。

    他介绍,一要做优产业格局,既要提升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健康科技产业的发展质量,也要支持优势传统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二要做强高端制造,重点推动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装备、光电装备、健康医疗器械等产业发展,加快推进比亚迪智能终端、哈工大机器人智能装备等一批高端装备制造项目落地,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三要做大新兴产业,加强与广州、深圳、香港等地区对接合作,推动中山与深港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服务链和政策链“六链融合”,联合打造一批创新园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四要做好现代服务业,加快中山与广州、深圳、香港等中心城市在服务业的全方位、多领域合作,推动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建成一批高端要素集聚、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相关文章

关于深圳的一切,关注深圳城市、精神生长!

我们的使命是:星辰大海,只与梦想者同行!

拥有深圳梦,请关注(微信号ID:SZeverything)

欢迎来稿,合作,畅谈深圳梦,邮箱至:SZeverything@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